科目簡介

中國語言與文化課程,是基於發掘與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而設立的一門課程,旨在引導學生認識與理解中國語言與文化的歷史價值和基本精神,增進其對中國文化的形成、建構、各部分特質及發展的知識。

本課程著重闡發中國文化精神,從軸心期突破中國文化打開的格局入手,講授儒家文化、道家文化與佛教文化以及三教文化之間的互動,讓學生對古先哲生命智慧能有相應的體貼,以期提升精神視野,涵養美好心性,陶冶君子人格,並藉以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與判斷的能力。

課程依照中國文化展開的歷程,介紹殷周之際、春秋戰國之際、漢魏晉、唐宋之際等不同歷史發展關鍵時期中國文化所發生的重大轉折。依次講授(1)儒學的起源、演變、轉折與現代轉化。(2)道家的起源與魏晉玄學。(3)墨學與中國文化。(4)禪宗與佛教中國化的歷程。(5)中國文化的基本特點。另外通過指定必讀書目的方式,讓學生領略傳統中國“美的歷程”,瞭解中國傳統政治、社會、法律之精神。

 

可預期的學習成果

    基本掌握和瞭解中國語言與文化的主要特點及意義;

    理解中國文化中儒道釋三教的基本義理與人生智慧;

    在古今中西的交互視野下,對中國文化的價值系統具有獨立判斷的能力,並形成反思性的自我認同。

 

 

式及比例

    作業及讀書報告:15%+15%;出勤或課堂表現:20%;期末閉卷考試:50%

 

進度表

第一週:

07/01 10/01 導論:文明與文化軸心期開端的中國思想

第二週:

14/01 17/01 孔子與儒家文化

第三週:

21/01 07/02老子與道家文化

第四週:

11/02 14/02墨子與墨家文化楊朱思想

第五週:

18/02 21/02孟子思想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第六週:

25/02 28/02莊子思想

第七週:

04/03 07/03荀子思想

第八週:

11/03 14/03韓非與法家文化

第九週:

18/03 21/03魏晉玄學

第十週:

25/03 28/03禪宗與佛教中國化

第十一週:

01/04 ---  儒道互補與三教會通 (15/10group discussion 5)

第十二週:

08/04 11/04新儒學的興起

第十三週:

15/04 ---  程朱理學

第十四週:

22/04 25/04陸王心學

第十五週:

29/04 02/05中國文化的特點

(學期之間將會安排全體同學參加一次通識相關的主題講座,具體安排另行通知)

 

參考書目(帶*號為必讀)

1.

費孝通*:《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 鄉土重建》,商務印書館,2011

2.

李澤厚*:《美的歷程》,三聯書店,2009年。

3.

梁漱溟*:《中國文化要義》,學林出版社,1987年。

4.

柳詒徵:《中國文化史》,中華書局,2015年。

5.

牟宗三:《中國哲學十九講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5年。

6.

錢穆*:《中國歷代政治得失》,三聯書店,2001年。

7.

瞿同祖*:《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》,商務印書館,2010年。

8.

唐君毅:《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》,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,2005

9.

蕭公權:《中國政治思想史》,商務印書館,2007年。

10.

徐復觀:《中國藝術精神》,商務印書館,2010年。